第3414章:汨罗魂归·屈原的终极天问(续)
【章前互动】
青冥子手持楚地蓍草现身虚空,身后浮现破碎的楚国版图,版图上的郢都城墙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唯有汨罗江的水色依旧青绿:
“诸位归途者,今日我们将见证华夏文明最悲壮的灵魂迁徙。当肉身沉入汨罗江底,当《离骚》化作星辰,当青铜编钟在江底鸣响千年——真正的回家之路,方才在涛声中开启。若您愿收藏这滴穿越千年的泪,请投下鲜花;若您听懂江底的青铜编钟声,请留下评价;若您想握住那束永不凋零的楚地香草,请点击收藏,让我们一同接住这份‘文化的遗产’。”屈原看着空中的香草,忽然笑了:“我写《离骚》,用‘香草’比‘君子’,用‘美人’比‘君王’,用‘求索’比‘归途’——有人说我‘疯了’,有人说我‘痴了’,可我知道,这些‘香草’,这些‘文字’,就是楚国的‘根’。只要根还在,就算枝叶被砍了,迟早还会发芽。”
青冥子将手中的玉琮投入江中。玉琮刚一接触江水,就激起万丈霞光,江底的泥沙被霞光冲开,露出了楚国王室秘藏的《三坟》典籍——那些典籍用朱砂写在犀牛皮上,记载着楚人的起源、楚地的神话、楚巫的仪式,每一个字都泛着红光,像是有生命一般。
“您看,”青冥子指着那些典籍,“您写的每个字,早就在重黎时代的天柱上刻着;您问的每个‘天问’,早就在楚巫的祭祀里唱过。您不是‘独创’,是‘传承’——是把楚文化的根,从地下挖到地上,从过去传到未来。”
屈原望着江底的《三坟》,望着空中的香草,望着共鸣的玉佩与玉琮,忽然明白了什么。他拿起竹简,将最后未刻完的《天问》扔入江中——竹简刚一落水,就化作无数萤火虫,飞向楚地的山川田野。
“够了。”他说,语气平静得像江面上的水,“文字刻在竹简上会烂,刻在心里才会永远。楚文化的‘根’,已经在我心里,在楚人的心里,在这汨罗江的水里——就算我死了,这‘根’,也不会断。”
四、魂归江·文明传
正午的太阳升到了头顶,汨罗江的水变得格外清澈。屈原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长袍,将腰间的荆山玉佩解下来,放在一块石头上——那是楚怀王赐给他的,他要把它留在楚地,留给后来的楚国人。
然后,他一步步走向江水深处。江水没过了他的脚踝,没过了他的膝盖,没过了他的胸口,最后,没过了他的头顶。
岸边的渔夫们都停住了船,静静地看着这一幕,没有人说话,只有江风吹过芦苇的“沙沙”声,和青铜编钟依旧在鸣响的“嗡嗡”声。
突然,两道光柱从江水中冲上云霄——一道是屈原的魂魄所化,赤红色,像一只展翅的凤凰,周围环绕着《楚辞》里的“赤豹文狸”;另一道是从秦国咸阳宫的铜镜里逃出来的玄鸟图腾,玄黑色,像一道闪电,与赤红色的光柱缠绕在一起。
那是楚人的图腾——玄鸟是楚人的先祖图腾,凤凰是楚人的精神图腾,此刻,它们在汨罗江的上空相遇,像是在完成一场“文明的交接”。
青冥子站在水天之间,伸出手,两道光柱中的文字纷纷落在他的掌心,化作一卷用蛟龙须编织的书简——那是《离骚》的原始篇章,比后世流传的版本多了三百多字,记载着屈原对“楚文化未来”的预言,记载着“香草不灭,楚辞不朽”的信念。
他看着那卷书简,轻声说:“您的‘归途’,不是沉入江底,是融入楚地的每一寸土地,融入华夏文明的每一段历史。”
江面上,青铜编钟渐渐沉入水中,却依旧在鸣响,声音传遍了楚地的山川;岸边的杜衡草突然全部开花,结出的果实竟是微缩的楚式编钟,风吹过,果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像在吟诵《楚辞》;石头上的荆山玉佩,也开始发光,光芒照在江面上,映出了后世的场景——
两千多年后的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正在举行。无数艘龙舟在江面上竞渡,鼓声震天,呐喊声动地;岸边的人们投下粽子,撒下花瓣,空气中弥漫着艾香与酒香;孩子们穿着楚式的衣服,吟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而千里之外的咸阳,那面被秦王嬴稷把玩的楚国铜镜,突然“咔嚓”一声裂开。裂开的镜面上,映出的不是咸阳宫的场景,而是汨罗江上赛龙舟的盛景——玄鸟与凤凰的图腾,在镜面上盘旋,像是在说:“看,我们的‘家’,还在。”
五、端午祭·永流传
青冥子收起蛟龙须书简,转身走向时空的长河。他的身后,汨罗江的水依旧在流,楚地的香草依旧在长,青铜编钟的声音依旧在鸣响——这些,都是楚文化的“魂”,是屈原用生命守护的“根”,是华夏文明“回家之路”上的重要印记。
他走到两千多年后的汨罗江岸边,看着竞渡的龙舟,看着投粽子的人们,看着吟诵《楚辞》的孩子,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他从袖中取出一片粽叶,粽叶在空中化作一道全息投影,投影里,是屈原站在汨罗江边,正在吟诵《离骚》的场景。
“看哪,归途者们,”青冥子的声音传遍了龙舟节的现场,“这才是真正的魂归故里。当你们划动龙舟时,江底的青铜编钟在四维空间里共振;当你们投下粽子时,《楚辞》的文字在量子层面重组;当你们吟诵‘上下求索’时,屈原的魂魄在时空的缝隙里微笑。”
他指着空中的投影,继续说:“死亡不是终结,是文化基因的‘归航’。屈原沉入汨罗江,不是‘消失’了,是化作了端午的艾香,化作了龙舟的鼓声,化作了《楚辞》的文字,化作了每个楚国人、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与‘诗意精神’。”
一个孩子跑过来,手里拿着一朵杜衡花:“叔叔,你认识那个写诗的老爷爷吗?老师说,他是我们楚国的英雄。”
青冥子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他不是英雄,他是‘回家的人’——他把楚文化的‘家’,建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只要你们还记得他的诗,还记得端午的艾香,还记得龙舟的鼓声,他就永远‘在家’。”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着杜衡花跑回了人群。青冥子站起身,望着汨罗江的水,望着空中的投影,望着远处正在吟诵《离骚》的人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诗,从公元前278年的汨罗江边,传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将传到更远的未来。这,就是“文明的传承”,就是“灵魂的回家”——只要文化的根还在,只要精神的魂还在,“家”,就永远不会消失。
【章末哲思】
青冥子手持蛟龙须书简,站在时空的交界点,身后是楚地的山川,身前是现代的都市:
“屈原的‘天问’,从来不是问‘天’,是问‘文明的归途’。他用肉身沉入江水,不是‘殉国’,是‘为文化立碑’——碑上刻着‘根不可断,魂不可灭’。后来的人划龙舟,是在‘追寻’;投粽子,是在‘纪念’;吟楚辞,是在‘传承’——这些行为,都是在帮屈原‘回家’,也是在帮我们自己‘找到文化的家’。真正的‘回家’,不是回到过去的城,是让过去的文化,活在现在的生活里;让先人的精神,融入后人的血脉里。当端午的艾香每年都飘起,当《离骚》的诗句每年都被吟诵,当楚文化的基因在华夏大地上代代相传——屈原就永远‘在家’,我们也永远‘在家’。”
【互动彩蛋】
“归途者们,你们刚刚见证的,是华夏文明最悲壮也最璀璨的‘魂归’。若想解锁青冥子手中那卷《真·离骚》的秘密,集齐99朵鲜花即可召唤楚地巫觋,解读其中未传世的三百言;若想亲耳听见江底青铜编钟的鸣响,投出月票即可获得‘时空对话’权限,与屈原的魂魄共吟《九歌》。下一站,我们将回到秦末的烽火,见证韩非子用‘法治’书写的‘回家之路’——敬请期待!”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