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章开始听五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中的诗句,道尽了千百年来,中国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六零后的父母也不例外,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为家庭为孩子付出的辛劳,比后来的父母要多很多。
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要工作养家,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人的劳动强度大,每天都很辛苦。母亲操持家务,每天要做的事情,一点儿也不比父亲少。
爸爸戴着草帽,扛着锄头,出了家门走向烈日;中午在炕上酣睡。
妈妈既做饭又洗衣,稍有空闲就纳鞋底。
这一切,是李长山难以磨灭的记忆。
李长山幼年时,家里人穿的鞋都是妈妈做的,棉衣棉裤也是妈妈做的,被子也是妈妈拆洗再好做好的,孩子的衣服也多是妈妈做的。当时的妈妈们都会做针线活,会用缝纫机。李长山家有缝纫机,妈妈经常熟练地踩着缝纫机做衣服。
那时的布,妈妈也会染,家里有各种颜色的染料,用大锅烧开水,放上染料搅拌均匀,再放进白布。搁上一定时间,布就染好了,可以做衣服了。
自己染的布,没有买的布品质好,好掉色,洗衣服时,洗过的水中就浸染浓浓的衣服本色,要投好几遍水才能变清,洗过的衣服颜色自然也浅多了。
做鞋比做衣服还复杂。做鞋首先要有鞋样,那时的妈妈们都会做鞋样。所谓的鞋样,就是用纸剪出来的鞋底的样子。妈妈们经常相互提供鞋样,切磋鞋样。
有了鞋样后,就要做袼褙,纳鞋底了。
袼褙由碎布粘成,很厚实,用于做鞋帮,其上面粘上由黑布做成的鞋面。
纳鞋底也很费时费力,先要用锥子扎透厚厚的鞋底,然后用针穿过,一针一针地缝紧。纳鞋底通常是抽空进行的,妈妈们聚在一起时,往往是边纳鞋底边说话。因此一个鞋底通常要做好几天。
鞋帮、鞋底齐备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趟鞋”:将鞋帮与鞋底连成一体。这也需要锥子先行,针线跟进,密密地缝。歇后语“趟鞋不用锥子:真(针)行”,反映的就是趟鞋的情形。
拆洗、重做棉衣棉裤也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当时每家都有六七口人,这个活计的工作量就很大,而且程序也很多,拆洗、絮棉花、绗线等都很烦琐费时。
做被子也是这样,也要在夏天进行,因为夏天不用盖被子,有充足的时间做被子。
做被子,首先要拆被子,然后洗被里、被面,被里还有“浆”的工序,即将被里浸入米汤里,然后取出整理好,再晒干,这样处理,能使被里挺括,盖着舒服。
做被子的场面很大,一般会占据半铺炕,要铺好被里,絮好棉花,再铺上被面,再绗被子,最后将被里、被面缝成一体,一床被子才算做成。六七双被子,收拾齐备,也需十天半月的时间。它们也是抽空做的,因为要做的家务很多,没有将一床被子不间断地做完的时间。
衣服破了要补,衣服脏了要洗,这一切,都是妈妈们做的,她们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
那些力气活,如夹障子、挖菜窖、垛柴火垛、起猪圈,则由爸爸们完成。至于盖房子之类的“基建”,更是要靠爸爸们张罗。
这些只是爸爸妈妈辛劳的一部分,他们为孩子付出的,要比这些多得多。
当然了,自己辛苦换来了孩子的快乐,爸爸妈妈虽然身累,心却是快乐的。
我国一代一代父母都是循着这个路径走过来的。向历代无私的父母致敬!
结语
六零后是独特的。
他们的童年是在温饱时代度过得的,童伴们的情况都差不多,没有忧虑,没有攀比,学习上也没有压力;那时物质条件较差,没有成品玩具,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他们融合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舒展了儿童的天性。他们既拥有千年传承的浓郁的童趣,又有新时代稳定可期的美好的未来。
他们之前的儿童,没有他们这样的稳定的生活条件,心有忧虑,不能安心享有童年的快乐;他们之后的儿童,生活条件则过于优渥,被成品玩具、电动玩具、电视、游戏机、手机拉回了室内,渐渐地疏离了自然,也疏离了童伴;他们也有了学习等各种压力和焦虑。
这段时光是值得回味的。
(衷心感谢各位的厚爱和陪伴!敬请关注下部拙作《龙腾大泽乡》。)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