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协议的签署,如同按下了加速键。资源和人员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流动起来。
位于西北星港附近,一座由军方紧急施工建造的、规模宏大的联合科研中心拔地而起。来自全国各大研究院所、军工单位的顶尖专家和技术人员,与红警基地派出的以07号工程师为首的团队汇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工作。
首先展开的是“净化者”纳米蜂群的工业化生产线建设。在红警基地提供核心菌株和控制算法后,国家的工业实力得到了充分展现。仅仅两周时间,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便调试完成,开始小批量生产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纳米蜂群。这些微小的造物被立刻投入到几处受泰伯利亚矿微量污染的区域进行实地测试,效果显著,环境辐射值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这初步证明了合作的价值,也增强了官方的信心。
与此同时,“堡垒”重型机甲的生产线也在某秘密军工基地内同步建立。红警基地提供了核心的引擎技术、装甲复合材料和火控系统,而官方则负责庞大的供应链和总装工作。首批十二台“堡垒”机甲下线后,进行了密集的实战测试,其强大的火力和防护力,让观摩的军方高层赞叹不已。虽然成本高昂,但已被内定为未来重型突击力量的核心装备之一。
最重要的,则是“区域空间稳定器”的研发。这项基于晶髓解析技术、旨在对抗敌人空间折跃的装置,技术难度最高。联合科研小组夜以继日地攻关,不断验证理论模型,调整能量场参数。
李一凡也投入了大量精力,他定期与科研小组进行远程研讨,并偶尔利用自身与系统、晶髓的特殊连接,提供一些模糊的、直觉性的指引,这些指引往往能帮助团队突破瓶颈。他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一个“人形编译器”,将晶髓中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转译为科研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李一凡自身对“规则基座”理论的理解也在加深。他逐渐意识到,所谓的“规则”,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更像是一种宇宙的基础代码,可以被理解,甚至在一定限度内被“改写”或“利用”。空间稳定器,就是这种理解的初步应用——它并非创造规则,而是在局部区域内,强化了现有空间结构的“粘性”,使得撕裂空间进行折跃需要付出更大的能量代价,从而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
经过一个多月不眠不休的努力,第一台“区域空间稳定器”的实验原型机,终于在联合科研中心的超大型实验场内建造完成。它看起来像一个复杂的、由无数能量导管和奇特种类的晶体环绕的环形结构,中心区域散发着柔和的、如同水波般的蓝色光晕。
今天是首次全功率测试的日子。李一凡、烛龙将军以及众多核心研究人员,都在隔离观察室内,紧张地注视着实验场。
“能量核心输出稳定,达到临界值!”
“空间参数监测阵列启动!”
“稳定场展开倒计时,3,2,1……启动!”
嗡——!
环形结构中心的蓝色光晕骤然变得明亮,一道无形的、但能通过精密仪器观测到的力场以环形结构为中心,迅速扩张开来,覆盖了直径约一公里的球形区域。
实验场内,几个特意布置的、模拟敌人折跃信号的小型发生器,在力场展开的瞬间,其信号强度骤降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试图在力场内启动的短程传送实验,也宣告失败,能量被力场吸收消散。
“成功了!空间粘滞度上升了百分之四百!有效抑制范围内所有非授权空间波动!”
观察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烛龙将军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有了这个“盾”,重要目标的安全性将得到质的提升。
李一凡也松了口气,但他注意到,在稳定器全力运行时,诺拉监测到实验场周边的空间参数出现了一些极其细微的、非预期的涟漪。这些涟漪并非不稳定,反而像是……某种共鸣?
“诺拉,记录这些异常涟漪,分析其来源和性质。”
“已在记录。初步分析,其波动频率与……月球背面‘晶髓’样本的深层能量签名,有千分之三的相似度。可能是在强化局部空间规则时,无意间触碰到了某种更深层次的‘背景’。”
这个发现让李一凡心中一动。晶髓、规则基座、空间稳定……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线。或许,这“区域空间稳定器”,并不仅仅是一面盾牌,未来也可能成为一盏照亮更深邃宇宙奥秘的“灯塔”?
就在测试成功,众人欢欣鼓舞之际,一条来自南海海底基地的紧急通讯接了进来。
“指挥官,‘海市蜃楼’基地报告!我们在马尼拉海沟深处进行地质勘探时,发现了一处异常能量源!其信号特征……与‘晶髓’高度相似,但更加庞大、更加……活跃!”
李一凡瞳孔猛缩。
又一块晶髓?还是……别的什么?
刚刚为地面撑起一把保护伞,深海的谜团却又接踵而至。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