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6章月窗题句诉清愁
(故事讲述者开篇)
各位看官,上回书说到唐婉在台州山地种下甘薯希望,民生推广的暖意在江南蔓延;今儿个这第3676章,咱就把镜头转向钱塘朱府,看看南宋才女朱淑真如何在月窗下提笔诉心曲,更有苏织化身“藏卷客”送来千年后复刻的《断肠词》手稿,让尘封的才情与心事,在时空里泛起别样的光。
新来的朋友别忘点个收藏,这窗下的词、卷里的字、藏在手稿中的玄幻伏笔,可比钱塘的藕粉还细腻;老朋友们顺手投几朵鲜花,要是觉得这词句里的真、心事里的纯够戳心,务必留条评论——咱史书哲说到做到,每多一条评论,作者更新3章!话不多说,咱们把镜头对准朱府西厢房的月窗,看看那支紫毫笔,如何在花笺上,写出朱淑真最动人心的一笔。
绍兴十三年,九月十五。
钱塘朱府的西厢房里,月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几上,映得一叠花笺泛着柔润的光。朱淑真披着一件月白绫袄,坐在案前,手里握着一支紫毫笔,指腹轻轻摩挲着笔杆——这是她及笄时父亲送的礼物,如今却成了她唯一能倾诉心事的“知己”。
“姑娘,夜深了,要不要添件衣裳?”贴身侍女晚晴端着一盏热茶走进来,将茶盏放在案边,看着朱淑真望着窗外的月亮出神,轻声道,“夫人方才还问,明日要不要去城西的赏菊会,听说今年的菊花比往年开得更盛呢。”
朱淑真收回目光,接过茶盏,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却没什么暖意。“不去了。”她轻轻摇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然,“赏菊需得有人共话,我一个人去,反倒添了寂寥。”
晚晴知道她的心事——去年赏菊会,朱淑真曾与表兄沈君玉偶遇,两人谈诗论词,相谈甚欢,本以为是良缘开端,可沈君玉后来远赴临安求学,便断了音讯。如今府里催婚的话越来越密,她却总想着那份未说出口的情愫,迟迟不愿将就。
“姑娘,您不是常说‘词为心声’吗?要是心里闷,不如写下来,或许能舒坦些。”晚晴拿起一张花笺,铺在案上,“您看这月光多好,不写首词可惜了。”
朱淑真望着案上的花笺,又看向窗外的圆月,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情绪。她提笔蘸墨,笔尖落在花笺上,墨痕缓缓晕开:“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刚写两句,她又觉得不妥,抬手将纸揉成团,扔进纸篓——这词句太过缠绵,倒不像她平日的风格。
晚晴捡来新的花笺,笑着说:“姑娘何必拘谨?您写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少人称赞呢!您就写此刻的心境,怎么想就怎么写。”
朱淑真看着晚晴真诚的眼神,深吸一口气,重新提笔。这次她没有犹豫,笔尖在花笺上流转,字句自然涌出:“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写完,她放下笔,轻声吟诵,眼里渐渐泛起水光——这“困人天气”,不正是她此刻的心境吗?想等的人不来,不想应的事却躲不开,只能在这漫长的日子里,独自消磨。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一阵轻响,像是风吹动书页的声音。朱淑真抬头望去,只见窗台上多了一个青布包裹,包裹上系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千年后见君词,特赠手稿为念”。她起身打开包裹,里面是一本线装册子,封面写着“朱淑真断肠词手稿(复刻本)”,里面不仅有她已写过的词句,还有许多她尚未动笔、却藏在心底的心事,比如那句“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竟与她此刻的感受一模一样。
“这是……谁送的?”朱淑真捧着册子,手指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心里又惊又奇——这册子上的词句,明明是她藏在心里没说出口的,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晚晴凑过来看,也觉得不可思议:“姑娘,这字迹和您的很像,可这册子看着不像新做的,倒像是放了很久的老物件。”
朱淑真翻开册子,看到最后一页有一行小字:“苏织谨赠,愿君知,千年后仍有人懂君词中愁。”她虽不知“苏织”是谁,却觉得心里忽然暖了——原来她的心事,不仅能写在词里,还能被千年后的人读懂,这份跨越时空的理解,比任何安慰都管用。
她重新拿起笔,在花笺上写下新的词句:“月照纱窗映素笺,新词初就意绵绵。忽逢故纸传千里,知有知音在远天。”写完,她将花笺和册子一起收好,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晚晴看着她的样子,也松了口气:“姑娘,您笑起来好看多了!往后要是再闷,就看看这册子,想想有人懂您的词,心里就不孤单了。”
朱淑真点点头,端起茶盏喝了一口,只觉得茶水比刚才更暖了。月光依旧洒在案上,可此刻的西厢房里,已没有了之前的寂寥,只剩下词句流转的温柔,和那份跨越时空的知己之念。
(章末历史讲述者与苏织融入)
钱塘的夜色里,朱府西厢房的灯火还亮着,花笺上的新词泛着墨光,青布包裹里的手稿静静躺着,连晚风都带着词句的温柔。此刻,时空长廊的“词韵阁”中,苏织正站在一面水镜前,望着窗内的朱淑真,手里捧着另一本一模一样的《断肠词》手稿——这是她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借来的南宋孤本复刻品,上面还留着历代文人的批注,如今她将这份千年后的理解送回过去,让朱淑真知道,她的才情与心事,从未被时光遗忘。
苏织没有现身,只是轻轻抬手,将一缕微光注入水镜,水镜中渐渐浮现出一首七律,字句间满是对才女心事的共情:“月窗题句诉清愁,一纸新词解旧忧。故纸传情跨千载,知音识曲越春秋。不叹红颜多薄命,只惜才思少人酬。莫道词中皆断肠,自有微光照画楼。”
这七律没有化作实体,而是直接映在朱淑真案前的花笺旁,像是月光自然形成的字迹。朱淑真看到后,轻声吟诵,眼里满是惊喜——这诗句,竟像是替她说出了心里的感激。
史书哲站在“词韵阁”中,望着水镜里的场景,轻声道:“世人总觉得‘孤独’是文人的宿命,却忘了真正的才情,从来不会被时光掩埋。朱淑真在月窗下提笔诉愁,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将心事化作词句,让情感有了寄托。苏织送来的手稿,不是玄幻的干预,而是对‘知己’二字的最好诠释:真正的理解,无关时空、无关身份,只要有人能读懂你词里的愁、心里的暖,便是最大的慰藉。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文字的力量在‘共鸣’——朱淑真的词能流传千年,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她写出了每个人都有的孤独与期待;苏织的跨越时空,不是为了改变她的命运,而是为了让她知道,她的心事有人懂,她的才情有人惜。就像月光照亮了西厢房,那份跨越千年的理解,也照亮了她的孤独。而苏织的时空穿梭,让我们看见:即便隔着千年,人性中的情感与共鸣,始终是最温暖的光,也是让文字永远鲜活的永恒力量。
各位看官,朱淑真因这份跨越时空的知己之念,重新拾起创作的热情,下一章,咱们就看看她在钱塘举办“词友会”,邀请文人墨客共话诗词,苏织姑娘又会在时空里,留下怎样的新伏笔。别忘了留下您的评论,每一条评论,都是对这份才情与知己之念的致敬,也是咱们加更三章的动力——让我们一起,跟着朱淑真的词,继续走进她的诗意人生。”
国庆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0月01日到10月08日)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