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哪知道,这天下大局,哪有董卓什么份儿?就算刘备被他解决了,也不过是替别人做了件好事罢了。
那长安的天子诏书还没来得及送出城,各地的诸侯们就已经开始不安分了。
幽州的公孙瓒,一剑斩了刘虞,自己坐上了幽州牧的位子,兵马齐聚涿郡,野心勃勃,盯着冀州呢。
冀州的袁绍,一听说这消息,连忙让手下的颜良、文丑带着兵马,浩浩荡荡地开往河间,准备和公孙瓒大干一场。
袁术在豫州的汝阳,也是磨刀霍霍,一心想要将豫州收入囊中。曹操哪能坐视不管,立刻领兵前往豫州边境,既要防备袁术,自己也不无贪心。
荆州的刘表,更是直接派兵去找孙坚的麻烦,看这架势,不打个天翻地覆是不肯罢休的。
其他各州的诸侯,也都在边境上摆出了阵势,一个个都想着扩大自己的地盘。
王正一到,这汉末的天下顿时大变样,诸侯们互相征伐,公孙瓒早早解决了刘虞,和袁绍在冀州的地界上,紧张地对峙着。
李儒浏览着情报,忍不住仰天长叹,这天下已然一片混乱,唯有眼睁睁地看着刘备日益强大。他无奈召回那有名无实的讨伐诏书,诸侯各有纷争,谁还有闲心去搭理一个虚有其表的命令?
王正对诸侯的举动感到困惑,他对历史的了解似乎不足以解释这一切。就算他的出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但公孙瓒与刘虞的争斗,刘表和孙坚的矛盾,还有袁术的野心,似乎都不该受到他的影响。
然而,随着一个人的出现,王正开始明白,为何那些能威胁到刘备的诸侯都忙得不可开交。
四月,春风拂面,刘备带领着伤愈的徐晃重返临淄,诸多将领也陆续归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位传说中的策士郭嘉也来了。
郭嘉,字奉孝,这位让王正心心念念的超级谋士,终于投入了刘备的麾下,还带来了一份震惊四座的礼物。正是他的智谋,让各路诸侯陷入混乱,让刘备的敌人忙于应对自家事务,无暇他顾。
郭嘉在邺城时便已洞察李儒的阴谋,青州之路已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投奔刘备,一路马不停蹄赶往幽州。而那边,公孙瓒已将刘虞斩杀,挥师冀州,意图问鼎天下。
郭嘉这回可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先给袁术出了个主意,说:“北方诸侯正忙于对付刘备,豫州正是空虚之时,你不如趁机拿下,日后扩张疆土,问鼎天下也未可知。”袁术一听,眼睛都亮了,赶忙召集兵马,准备大干一场。
接着,郭嘉脚底抹油,溜达到荆州的襄阳,一通嘴皮子,让孙坚盗取玉玺的流言传得满城风雨。刘表听得心头火起,立刻整顿兵马,誓要教训孙坚,夺回传国玉玺。
到了徐州,郭嘉又如法炮制,散布刘备欲攻打此地的消息,同时又暗地里帮糜竺恢复陶谦的信任,还派他出使青州,和刘备握手言和,送上一大堆钱粮。
这一圈忙下来,郭嘉终于跑到了青州临淄,拜倒在刘备的麾下,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郭嘉这一路走来,天下诸侯被他搅得鸡飞狗跳,各自忙于应付,李儒的计谋自然也就泡了汤。刘备则趁机喘了口气,开始大力发展青州,为日后的崛起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至于那几员将领,郭嘉也安排得妥妥帖帖:
“潘璋,你带两万人马,去乐安郡守着,刘晔就留在那儿当郡守。”
“太史慈,你领三万兵马,驻守济南郡,徐庶给你当助手。”
“张辽,你带四万人马,守在西安城,裴元绍带两万,去广县守着。”
一番安排,刘备的势力愈发稳固。
“传令下去,张颌带领三万兵马,坚守平原郡,陈宫担任郡守,务必稳如泰山!”
“再令,陈到领军三万,严守临淄,务必让敌人无缝可钻!”
安排好各大要郡的防守之后,王正将余下的三万兵马聚集在临淄城外,建立起雄壮的临淄大营。
两月激战,刘备的兵马虽然折损一半,但留下的全是精英,还培养了一批批中低级军官,这可是无形的财富啊!
诸侯们各自忙于自家事务,刘备也该专心壮大自己了。王正建议,尤其是海军,得当成心头肉来呵护。临淄的储备因为大战而耗尽,连抚恤战死士卒的钱都捉襟见肘,更别提那些伤残士卒的安置了。
刘备一度为此愁眉苦脸,不好意思面对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好在糜竺携带着沉甸甸的金银和粮食赶到,陶谦这一出血本,可是让临淄的仓库又堆满了粮食,刘备这下子可是笑开了花。
刘备财大气粗,这下好了,群臣乐开了花,升官的笑哈哈,发财的喜洋洋,战事带来的阴霾一扫而空。春耕时节,各地热闹非凡,徐州的耕牛拉来了,一片繁忙景象。
天下诸侯,不是忙着整顿军队,就是打得不可开交。青州呢,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大战后,竟然迎来了飞速的发展,真是因祸得福。
与此同时,刘备名声大噪,击退了四大诸侯的七十万大军,被誉为诸侯中的翘楚,声望如日中天,各路英才、大将纷纷投奔。
关羽等大将心想,这可是扩充军队的好时机。然而,王正却摇摇头,给否决了。
他深知,幽州的公孙瓒和冀州的袁绍,豫州的袁术和曹操,他们的争斗哪是那么容易结束的。
至于其他诸侯,王正压根没放在眼里,哪怕是如今权势滔天的董卓,他也不过是个纸老虎。
没有其他诸侯的支持,董卓翻不出什么大浪,何况他快完蛋了,势力一分为二,虽然都不弱,但最后只会自相残杀,从强变弱。
在军事发展上,王正除了加强暗卫力量,还把刘备的军队精简又精简,开始了藏兵于民的新战略。
村庄里,民兵们春耕秋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那些历经战火、顽强生存下来的伤残士卒,转身一变,成了最佳的教官,既让他们有了新的生活,也提升了民兵们的战力。
青州防御战终告一段落,那场在弹丸之地青州上演的百万雄师之战,激烈非常,堪称战史上的奇迹。每一役,每一战,都被后世视为经典,编入兵书。
青州封锁一事,让王正深刻认识到暗卫的不足。他决定不再依赖游侠,转而培养专业的间谍。这可难不倒见多识广的王正,那些二十一世纪的谍战知识,被他信手拈来,编成了间谍培训的宝典,青州的谍网随之铺开。
日子一天天过去,青州之战的智略渐渐传遍四海,世人皆知刘备雄踞一方,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开始名声在外。其中,王正位居榜首,作为刘备麾下的头号军师,声名显赫。
王正的智谋故事在各地流传,一谋保青州,二谋兴青州,三谋震诸侯,传得神乎其神。他在青州的各种发明也跟着声名远播,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才。
刘备麾下的智囊团,徐庶、陈宫、刘晔三人,智慧如星,指挥的战斗场场告捷,名声如雷贯耳。
关羽、张飞名声在外,早已是天下共知的豪杰。赵云,那可是能与吕布过上几招的赵子龙,典韦一击退敌,张辽在曹军中杀出重围,徐晃坚守平原,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好汉?赵云、张辽、徐晃,智勇双全,让各路诸侯羡慕得紧。
而那些尚未显露头角的,太史慈、甘宁,哪个不是身怀绝技,比起赵云、张飞也不遑多让。
至于高顺、臧霸这两员降将,在刘备的大业中,他们也定会崭露头角,成为天下人传颂的名字。
青州一派祥和之际,王正握住了刘备递来的大权,摩拳擦掌地开始了集团管理的改革大业。首先便是将军政一把抓的旧习给改了,那些将军们的私人武装,什么部曲、亲卫队、私卫、家将,统统取消,由军队统一选拔,组建起一支崭新的护卫队。这护卫队,不离不弃,调动起来也不再是一言堂。
士兵们也得接受一番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可不是某个人的私兵,他们是刘备的兵,是集团的一份子。想带着他们投奔他人?门都没有!叛变刘备?更不可能!
王正心里清楚,现在就提什么国家和人民的军队,还太早。目前,这支军队只能是刘备的,毕竟刘备还只是众多诸侯中的一个。
民政管理上,王正搬出了后世的体系,捣鼓出一个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行政事务。司法?独立出来,不受其他部门干扰。还弄了个监察院。不过,这些都还只是个框架,为刘备将来建国打下基础。
王正明白,改革得一步步来,不断完善,总结经验,调整策略。至于具体内容怎么填,他也是一头雾水,只能尽力而为。
“这下子,刘备的队伍可是齐全了,里里外外,一应俱全。这可得归功于刘备的鼎力相助,否则王正哪能玩出这么大的改革花样来。”
“如今刘备这儿,人才济济,数不胜数,未来更是源源不断。为啥?因为王正亲手打造的临淄学院已经落成啦!”
“选了个黄道吉日,准备风光挂牌,教师队伍、教材课本,王正都一一筹备妥当。院长这位置,自然是非刘备莫属。其实刘备本想推王正当这个院长,那些博学的大儒们也纷纷点头。”
“不过,王正心里没想过去自立门户,否则,他可能还真会接过这个全球第一学院的院长令牌呢。”
“学院的教学内容,王正也规划得井井有条,分为汉学、数学、历史学、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
“汉学,用后世的话说就是语文,基础中的基础,必修课。”
“数学,简单明了,就叫数学。王正懒得起个古色古香的名字,反正早晚大家都要学,何必折腾呢?这也是王正钦定的必修科目。”
“地理学,课本由王正亲笔操刀,不过是把记得的后世地理知识,轻轻松松地搬到了纸上。”
“生物学,当然,只涉及这个时代的人能接受的简单内容。王正只是起了个头,剩下的就留给后人慢慢探索、研究、总结吧。”
“历史这门学问,就得让那些资深的大儒去操刀,王正自己是搞不定的。”
“物理?哈,讲的是力的那些小把戏,在汉末这可是高深莫测的学问,大儒们不研究个透彻怕是难以入门。王正就想着,或许能培养出几位物理的启蒙大师来。”
“化学?哦,这个他就不太懂了,免得误人子弟,还是不提也罢。”
“至于英语,哼,记得几个字母罢了。让那些老外学说汉语,岂不快哉?”
“这学院的设计嘛,王正不过是借鉴了后世的大学,七拼八凑,竟也像模像样。环境优雅,布局合理,活脱脱一个未来大学的模样。”
“那临淄书院的牌匾,可是刘备亲笔题的,大门古朴宏伟,两旁的对联寓意深远:自强不息怀壮志以长行;厚德载物携梦想而抚凌。”
“一走进学院,就能看到那块雄伟的石碑,上头的字迹,让大儒们激动得不行,差点没给石碑磕头呢!”
“为天地绘心,为百姓定命,为前贤续绝学,为世代启安宁!”
这字句源自北宋理学大家张载之手,王正觉得与学院氛围相得益彰,便大大方方地借来装点学府。
学院里头,教学楼、凉亭的一角,总能见到王正精心挑选的励志对联。诸如:“梯阶巧构攀登径,心血育就梁栋才。勤勤恳恳栽桃李,岁岁年年谱春秋。”比比皆是,让人眼前一亮。
王正搜肠刮肚,把能想到的好词佳句都挂了出来。学子们见了,无不惊叹,直呼这才是学府应有的模样,空气中弥漫着知识的芬芳,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不好好读书都觉得对不起自己。
临淄书院名动天下,却非因环境优美或师资雄厚,而是因为王正编写的教科书。那一本本,堪称学术巅峰,内容丰富,引人深入探究。
临淄学院一时间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连平民百姓都能道出学院的好处。那些世家大族、诸侯更是对教科书趋之若鹜,不惜重金求购,或私下抄录,教科书的精华很快便传遍四海。
王正心里乐开了花,他费尽心思编写的这些书籍,可不是为了束之高阁,而是要散播知识的种子,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他压根儿不担心敌人学会这些基础知识来对抗刘备,这些教科书里的内容,还不足以让战局天翻地覆。
这些知识,也不可能让人一跃成为高级谋士。否则,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岂不都成了智谋过人的超级谋士?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