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人类溯源之旅 第3410章 临淄稷下的讲坛:孟子与仁政普照的“归家”暖阳

回家:人类溯源之旅 墨渊玄章 女生小说 | 穿越架空 更新时间:2025-09-09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第3410章临淄稷下的讲坛:孟子与仁政普照的“归家”暖阳

【历史讲述者开场】各位追更的书友,咱们的人类溯源之旅又回到了先秦的“思想沃土”!上一章在波斯波利斯看大流士用御道联结邦国,这一章咱们驻足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这里有位儒者,正用“仁政”与“民本”,为人类“回家”的路洒下温暖的光。喜欢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溯源,就赶紧点收藏、送鲜花,留下你的评价票!跟着青冥子的脚步,咱们去看看公元前4世纪的齐国,那篇《孟子·梁惠王上》里藏着的“仁政归心”密码。

公元前320年的暮春,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飘着槐花香,学宫中央的讲坛下围满了来自各国的学子与名士。青冥子穿着一身粗布儒衫,手里攥着一卷泛黄的《诗经》,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讲坛上那个身着素色长袍的老者——他身形微胖,面容温和,眉宇间带着对苍生的悲悯,说话时声音不高,却像春雨般浸润人心。这就是孟子,此刻正以“稷下先生”的身份,与各国学者辩论“治国之道”,宣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

“先生,您是来听孟轲先生讲‘仁政’的吗?”一个捧着木简的少年凑过来问。他叫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昨天在学宫的藏书楼,见青冥子仅凭“民惟邦本”四个字就点透了他对“王道”的困惑,还帮他整理了《滕文公问》的手稿,认定他是“通民本灵性的东方贤者”,非要跟着他“看仁政如何安天下”。

青冥子点头,目光落在讲坛下的人群中——有穿朝服的齐国大夫,有戴高冠的鲁国儒者,还有披短褐的平民学子,每个人都屏息凝神,等着孟子开口。

“公孙丑,你前日问‘如何使民归心’,今日我便以齐桓、晋文之事作答。”孟子的声音穿过槐花香,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他从木几上拿起一卷竹简,指尖轻轻划过上面的文字,“齐宣王问我‘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我告诉他‘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并非桓文无绩,是他们以‘霸道’服人,而非以‘仁政’安人。霸道如暴风,能让人暂时屈服;仁政如暖阳,能让人真心归心。”

台下的齐国大夫站起身,拱手问道:“孟先生,如今诸侯争霸,秦国用商鞅变法强兵,楚国以吴起练兵拓土——若齐国行仁政,减免赋税、善待百姓,岂不是会被强国吞并?”

孟子微微摇头,语气笃定:“大夫错了。百姓是‘国之根本’,就像树的根,根扎得深,树才能抗风雨;百姓归心,国才能抵强敌。秦国虽强,却以严刑峻法压迫百姓,百姓敢怒不敢言;楚国虽大,却以武力掠夺土地,百姓流离失所——这样的‘强’,是外强中干。若齐国行仁政,让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姓自然会誓死守护齐国——这才是‘真正的强’,是‘归心之强’。”

人群里的一个老农也挤上前,手里拿着半块麦饼,声音沙哑:“孟先生,俺是临淄城外的农夫,去年闹旱灾,官府还照样收税,俺们只能吃树皮——要是真能‘乐岁终身饱’,俺们就算拼了命,也不让别人欺负齐国!”

孟子走下讲坛,接过老农手里的麦饼,掰了一块放进嘴里,眼眶微微泛红:“这就是仁政的初心。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民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所谓‘治国’,不是治‘土地’,是治‘人心’;所谓‘归家’,不是让百姓‘住在某个地方’,是让百姓‘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家的温暖,从来不是靠城墙,是靠‘君民同心’的踏实。”

青冥子在一旁轻轻点头。他想起大流士用御道联结邦国,亚里士多德用理性探寻真理,而孟子在用“仁政”滋养人心——人类的“回家”,从来都需要“被善待”的底气:没有百姓的归心,再辽阔的疆域也是空壳;没有君民的同心,再坚固的城池也会崩塌。

公孙丑拽了拽青冥子的衣袖,小声问:“先生,孟先生说‘人性本善’,可为什么还有人作恶?还有诸侯行霸道?”

“善是‘家的火种’。”青冥子指着讲坛旁的篝火,“火种需要柴薪才能燃烧,善性需要仁政才能显现。就像一个孩子,天生知道疼惜弱小,这是‘善’;可若没人教他道理,没人给他饭吃,他可能会为了生存而争抢——这不是‘性恶’,是‘善被遮蔽’。诸侯行霸道,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土地’,没看到‘百姓’;孟先生行仁政,是要‘拨开遮蔽’,让诸侯看到‘百姓才是家的根本’,让善性重新燃烧。”

这时,孟子忽然朝青冥子看来,眼神里带着一丝赞许。他走过来,拱手行礼:“这位先生的比喻,深得‘性善论’的精髓。我听说您来自远方,见过不同的治国之道——您觉得,‘仁政’真的能让天下归心吗?”

青冥子回礼,语气平静:“波斯的大流士用道路连邦国,罗马的君主用法律定秩序,而先生用‘仁政’连君民——‘回家’的路,需要道路,需要秩序,更需要‘被在乎’的温暖。您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告诉君主要‘把百姓当家人’;您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是警示君主要‘不辜负家人’——这就是‘归心’的根本:百姓知道‘君在乎我’,才会‘把君当家人’;百姓知道‘这里能安身’,才会‘把这里当家’。”

孟子眼睛一亮,拉着青冥子走到学宫的槐树下。槐树的枝叶繁茂,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他指着远处的临淄城,叹道:“我游说梁惠王、齐宣王,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让诸侯明白‘民为贵’的道理。去年在梁国,见百姓因为战乱逃荒,孩子饿死在路边,我就想,若君主能少征一次兵,少收一次税,这些孩子就能活下去——仁政不是‘大道理’,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的小事实。”

“先生的‘小事实’,才是‘家的大道理’。”青冥子指着老农远去的背影,“百姓不在乎‘王道’还是‘霸道’,只在乎‘能不能安稳过日子’;不在乎‘君主是谁’,只在乎‘君主会不会疼惜自己’。就像您写《孟子》,不是为了让学者研读,是为了让后世的君主知道,‘失去百姓,就失去了家’。”

孟子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卷刚写好的《梁惠王上》手稿,递给青冥子:“这是我昨日写的,里面记着我与齐宣王的对话——我要把这些话传遍天下,让每个诸侯都看到,让每个百姓都知道,‘仁政’不是梦,是‘只要君主愿意,就能实现的家’。”

那天傍晚,青冥子和公孙丑走出稷下学宫时,夕阳正把临淄的城墙染成金色。街上的百姓提着灯笼回家,有的牵着牛,有的抱着孩子,还有学子在街角诵读《孟子》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声音,比槐花香还要绵长。

公孙丑忽然说:“先生,我懂了。孟先生的仁政,不是在讲空道理,是在为百姓‘找家’——只要君主能善待百姓,能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就算没有高墙,百姓也会把这里当成‘家’。这就是‘回家’,对吗?”

青冥子摸了摸他的头,目光落在学宫的讲坛上——里面还亮着灯,孟子正借着夕阳的光,修改着《公孙丑上》的手稿。他指尖凝聚起一缕灵性微光,融入桌上的竹简中——那是给这段历史的印记,为的是让后世的人知道,公元前320年的临淄稷下,有位儒者用“仁政”为笔,在人类“回家”的路上,写下了“民本归心”四个温暖的字。

【青冥子哲理语录】人类的“回家之旅”,最温暖的不是炉火,是“被在乎”的安心——是君主对百姓的疼惜,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共情,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安稳活下去”的承诺。孟子在稷下学宫告诉我们,“家”从来不是君主的“私产”,是君民共守的“安乐窝”:它不需要靠武力威慑,不需要靠严苛管控,只需要“君主把百姓当家人,百姓把君主当依靠”;它不需要宏大的口号,只需要“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的踏实。所谓仁政,不过是“君主写给百姓的‘家书’”,上面写着“我在乎你,我会守护你”;所谓民本,不过是“让‘回家’的路没有饥寒,没有恐惧”的初心。当竹简上的“仁政”被一代代传颂,当“民为贵”的道理被一代代践行,人类便在“民本归心”中,离“回家”的终极目标又近了一步——原来“回家”,从来都需要先“被善待”,需要先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被当成家人”的温暖。

【本章历史注】本章以公元前4世纪孟子在齐国稷下学宫的活动为核心背景,真实历史中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曾在稷下学宫担任“上大夫”,主张“性善论”“仁政”“民本思想”,著有《孟子》一书,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对后世政治思想影响深远。文中与齐国大夫的辩论、与青冥子的对话等场景为艺术化创作,青冥子的存在旨在以玄幻视角,串联“人类溯源”与“民本仁政归家”的核心主题,展现帝国时代早期中华文明对“君民关系与社会归心”的探索。

飞卢小说网 8c.5aimc.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8c.5aimc.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5/9/14 3:02:26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