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人类溯源之旅 第2233章 德里的红堡与奥朗则布的《阿拉姆吉尔法典》

回家:人类溯源之旅 墨渊玄章 女生小说 | 穿越架空 更新时间:2025-08-03
瀑布阅读
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第2233章德里的红堡与奥朗则布的《阿拉姆吉尔法典》(第一节:拉合尔的军营与“圣战”的号角)

公元1658年的暮春,拉合尔的军营被沙尘染成赭红色。奥朗则布的“绿色旌旗”(绣着《古兰经》经文,比任何战旗都更狂热)在风中猎猎作响,他刚刚击败兄长达拉·舒科的军队——那些信奉印度教的士兵的头巾散落在沙地上,比战败的哀嚎更刺眼。伊斯兰学者阿卜杜拉的《圣战宣言》(用波斯文写成,比刀剑更能煽动人心)被抄成数百份,贴在军营的帐篷上,墨迹混着沙尘凝成硬块。

“殿下,达拉的残部逃进印度教寺庙,要不要‘网开一面’(收人心)?”骑兵统领的弯刀(刀刃刻着“除安拉外别无神灵”)在沙地上划出弧线,能摸到奥朗则布袖中“‘焚毁寺庙,强迫改宗’的密令”。奥朗则布用权杖挑起一顶印度教士兵的头巾:“你看这上面的湿婆像,它不该出现在穆斯林的土地上。真主在《古兰经》里说‘当与不信道者战斗’——仁慈是对安拉的背叛。”

他让铁匠在军营的旗杆刻“圣战即天职”(比任何誓言都锋利):“要让后人知道,沙尘的暴与信仰的烈,本是同一种征服的决心。”当苏菲派长老劝谏“宽容异教更符合真主的慈悯”时,奥朗则布指着远处被毁坏的清真寺:“这些寺庙的尖顶比清真寺的宣礼塔还高——宽容就是纵容他们骑在穆斯林头上。”长老的念珠在指间断裂,忽然明白这比教义更坚硬的是统治者的偏执。

第二节:德里的红堡与“法典的冷酷”

巳时的红堡议事厅,大理石地面反射着刺眼的阳光。奥朗则布坐在“孔雀王座”上(他已剥夺父亲沙贾汗的权力,比任何篡位者都更理直气壮),手中的《阿拉姆吉尔法典》初稿(用黑色羊皮装订,比沙贾汗的诗集更沉重)摊开在金案上,“‘禁止印度教徒担任公职’”的条款用红墨水标出,比宝石镶嵌的王座更令人窒息。法官法伊萨尔的“判例集”(记录着“对饮酒者处以鞭刑”“对小偷砍手”的刑罚)旁,“‘印度教婚礼需缴纳重税’”的新规,比任何歧视都更具体。

“陛下,印度教徒占人口多数,逼得太急会‘引发叛乱’(酿祸端),不如‘保留部分特权’(稳统治)?”财政大臣的算盘(珠子沾着印度教商人的税银)在案头轻响,能摸到法典里“‘拆毁新修的印度教寺庙,旧庙不得翻新’的补充条款”。奥朗则布合上法典,金属搭扣发出冰冷的碰撞声:“你看这红堡的砖石,每一块都刻着伊斯兰的荣耀。他们可以活着,但不能活得比穆斯林体面——税收是提醒他们,谁是主人。”

他让石匠在议事厅的墙壁刻“教法即国法”(比任何铭文都严苛):“要让后人知道,法典的冷与王权的专,本是同一种秩序的强制。”当拉贾斯坦的王公派使者求情“允许修复受损的神庙”时,奥朗则布将使者的礼物(一尊金制的象神)扔进火盆:“告诉他们,想修庙,先改信伊斯兰教。”使者的头巾在火焰的映照下变色,忽然明白这比拒绝更残忍的是信仰的碾压。

第三节:阿格拉的市集与“税收的利刃”

未时的阿格拉市集,香料的香气混着商贩的抱怨漫过摊位。印度教商人克里希纳正在清点“人头税”(奥朗则布恢复了被阿克巴废除的“吉兹亚税”,比普通商税重三倍),他的铜秤(秤砣被税吏换成更重的,比任何盘剥都更直白)称着最后的银饰——那是女儿的嫁妆,现在要换成税银。税吏的“账簿”(记录着“迟缴者鞭打二十”的惩罚)上,克里希纳的名字被红笔圈出,比辣椒的颜色更刺眼。

“税吏老爷,今年收成不好,能不能‘缓缴一月’(求活路)?”克里希纳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能摸到账簿里“‘印度教徒欠税者,没收全部财产’的冷酷规定”。税吏用脚踢翻一筐芒果:“陛下的法典写得明白,不信道者就该多缴税。想缓缴?去清真寺念‘万物非主,唯有安拉’——念一次,少缴一两。”

他让木匠在税站的柜台刻“纳税即顺从”(比任何告示都羞辱):“要让后人知道,银钱的轻与尊严的重,本是同一种压迫的计量。”当穆斯林商人私下同情印度教同行时,税吏冷笑:“陛下说,同情异教徒就是背叛伊斯兰——你们想和他们一起缴税吗?”商人的算盘在柜台下停住,忽然明白这比歧视更可怕的是沉默的纵容。

第四节:马德拉斯的战场与“南征的铁蹄”

申时的德干高原,战象的嘶吼混着火炮的轰鸣震裂大地。奥朗则布的军队正在围攻马拉塔人的堡垒(那些信奉印度教的战士用弓箭和石块抵抗,比莫卧儿的火炮更顽强),他的“攻城炮”(从葡萄牙人手中购得,比传统的投石机射程远两倍)正轰塌堡垒的石墙,烟尘中露出马拉塔首领希瓦吉的旗帜——那面绣着“莲花与武器”的旗帜,比任何反抗宣言都更醒目。

“陛下,马拉塔人躲进山林打游击,我们的粮草快耗尽了,要不要‘暂时撤军’(保实力)?”将军的铠甲(被箭射穿三个洞,比任何战报都更狼狈)沾着血污,能摸到奥朗则布的“‘血洗德干,寸草不生’的命令”。奥朗则布用望远镜观察山林:“你看那些树梢的动静,他们以为躲起来就能活命?放火烧山,把他们逼出来——真主会让火焰辨别信徒与异教徒。”

他让铁匠在炮身刻“征服即正义”(比任何军功章都野蛮):“要让后人知道,炮火的烈与铁蹄的沉,本是同一种扩张的贪婪。”当马拉塔妇女抱着孩子从火中冲出时,奥朗则布的骑兵举起了弯刀:“陛下说,斩草要除根——他们的孩子长大了,还是会拿起弓箭。”母亲的哭喊声被马蹄声淹没,忽然明白这比战争更残酷的是灭绝的欲望。

第五节:拉合尔的清真寺与“学术的囚笼”

酉时的拉合尔皇家清真寺,宣礼塔的阴影覆盖着整个广场。奥朗则布正在听学者讲解“圣训”(他禁止苏菲主义的神秘主义学说,比任何宗教裁判都更狭隘),他的“审查清单”(列着500本“异端书籍”,比焚书坑儒更彻底)上,伊本·阿拉比的《智慧的珠宝》被划了三个叉,那是苏菲派的经典,比任何异教典籍都更令他厌恶。图书管理员的“销毁记录”(已焚烧2000册书,比任何禁令都更有效)旁,“‘禁止穆斯林与印度教徒讨论哲学’”的规定,比锁链更能禁锢思想。

“陛下,苏菲派的诗歌在民间很受欢迎,禁了会‘失民心’(招怨恨)?”大法官的《古兰经》(页边空白记着苏菲派的祷文)在袖中发烫,能摸到审查清单里“‘私藏苏菲书籍者,断指’的酷刑”。奥朗则布盯着清真寺的穹顶:“那些诗歌说‘爱能超越信仰’——这是在瓦解伊斯兰的根基。真主不需要模糊的爱,需要明确的服从。”

他让石匠在清真寺的经堂刻“正统即唯一”(比任何教义都偏执):“要让后人知道,经文的严与思想的窄,本是同一种信仰的僵化。”当波斯学者带着新的哲学著作来访时,奥朗则布直接将书扔进火盆:“我们不需要新思想,只需要遵守《古兰经》的旧真理。”学者的羊皮纸手稿在火焰中卷曲,忽然明白这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对知识的恐惧。

第六节:德里的贫民窟与“贫富的鸿沟”

戌时的德里城外,粪便的恶臭混着饥饿的呻吟漫过棚屋。印度教洗衣工拉朱正在给穆斯林贵族的长袍上浆(他的儿子因缴不起人头税被抓去服役,比任何苦难都更绝望),月光照在他瘦骨嶙峋的背上,比贵族长袍的金线更刺眼。税吏的“催缴单”(用红漆写着“逾期将没收工具”)贴在破草席上,墨迹被雨水泡成模糊的血痕。

“拉朱,皈依伊斯兰教吧,至少不用缴税。”隔壁的穆斯林鞋匠穆萨递来半块馕,他的儿子在奥朗则布的军队里当差,比任何劝诱都更实际。拉朱咬了一口馕,麸皮卡在牙缝里:“我爷爷的爷爷就在这河边洗衣,洗的是德里苏丹的袍子,也洗的是莫卧儿皇帝的——他们换了又换,我们还是在这儿。改信?换个主子缴税罢了。”

他让儿子在棚屋的泥墙刻“活着即反抗”(比任何标语都微弱):“要让后人知道,饥饿的痛与尊严的韧,本是同一种生存的挣扎。”当贵族的马车溅着泥水驶过贫民窟时,拉朱把洗干净的长袍举得高高的——那上面的伊斯兰纹饰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像一条勒在脖子上的锁链。马车里的笑声飘进棚屋,忽然明白这比压迫更麻木的是阶层的固化。

第七节:阿格拉的泰姬陵与“禁忌的回忆”

亥时的泰姬陵,月光穿过雕花窗棂,在大理石地面投下破碎的影子。奥朗则布站在穆姆塔兹·玛哈尔的石棺旁,父亲沙贾汗的诗稿(用金线绣在丝绢上,比任何忏悔都更脆弱)被他踩在脚下——那些“爱情超越信仰”的句子,比印度教的神像更令他反感。守陵人阿米尔的“日志”(记录着“奥朗则布下令移除陵寝内所有非伊斯兰装饰”)上,“‘花卉图案被改为几何纹’”的记载,比任何破坏都更彻底。

“陛下,泰姬陵是您父亲的心血,要不要‘留下些原貌’(念亲情)?”阿米尔的头巾(比年轻时的更白,沾着陵寝的尘土)垂在肩头,能摸到奥朗则布的“‘用泰姬陵的大理石修补清真寺’的密令”。奥朗则布用权杖敲打着石棺上的花卉浮雕:“他用真主的钱建爱情的纪念碑,这是对伊斯兰的亵渎。这些花纹要换成《古兰经》经文——让后人知道,莫卧儿的荣耀来自信仰,不是来自女人。”

他让石匠在陵寝的角落刻“信仰高于一切”(比任何铭文都冰冷):“要让后人知道,大理石的冷与人性的硬,本是同一种偏执的凝固。”当沙贾汗的旧臣偷偷来祭拜时,奥朗则布的卫兵正在拆除陵寝外的印度教风格栏杆:“陛下说,这里只能有安拉的名字——连回忆都要符合教法。”旧臣的眼泪滴在大理石上,忽然明白这比仇恨更残酷的是对温情的抹杀。

第八节:病榻上的遗嘱与“帝国的裂痕”

公元1707年的深秋,奥朗则布躺在阿马德纳加尔的病榻上,《阿拉姆吉尔法典》的修订稿散落在被褥间——那些“歧视异教徒”的条款已无法掩盖帝国的千疮百孔,马拉塔人的游击队正在德干烧杀抢掠,比任何叛军都更难剿灭。他的呼吸比风中的残烛更微弱,望着窗外被焚毁的印度教寺庙遗址,那里已长出野草,比法典的羊皮封面更有生命力。

“把我的遗体葬在贫民区,不要墓碑。”奥朗则布的声音混着咳嗽,比任何遗言都更疲惫。他的儿子们正在德里争夺王位,他们的军队里既有穆斯林,也有印度教士兵——那些被他视为“不信道者”的人,正决定着莫卧儿的未来。

当送葬的队伍经过泰姬陵,守陵人阿米尔看着奥朗则布的棺木从穆姆塔兹的石棺旁经过——一个用仇恨统治一生的人,最终与他最鄙视的“爱情纪念碑”擦肩而过。夕阳的金光穿过陵寝的窗棂,在地面拼出破碎的经文,像极了这个被信仰撕裂的帝国。

(观察者手记:德里的红堡与奥朗则布的《阿拉姆吉尔法典》,是17世纪伊斯兰帝国“宗教极端基因”的恶性表达。奥朗则布的统治体系(阿克巴的宽容政策与伊斯兰原教旨基因强行切割)、治理策略的异化(法律工具与宗教迫害基因融合)、社会矛盾的激化(穆斯林特权与印度教反抗基因对抗),在南亚次大陆完成“文明撕裂的编码”。就像量子纠缠的粒子,威严的“红堡”与破败的“贫民窟”、严苛的“法典”与汹涌的“叛乱”、狂热的“圣战”与普遍的“绝望”,看似对立却因“宗教偏执”永远牵连;而对正统的固守与对异质的恐惧——对权力的贪婪与对妥协的拒绝,恰如基因缺陷:统治者会逝去,但刻进社会肌理的教派裂痕与阶层对立,早成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密码”,在清真寺的宣礼声与寺庙的钟声里,永远纠缠。)

飞卢小说网 8c.5aimc.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创新、原创、火热的连载作品尽在飞卢小说网!

按左右键翻页

最新读者(粉丝)打赏

全部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

关于我们| 小说帮助| 申请小说推荐| Vip签约| Vip充值| 申请作家| 作家福利| 撰写小说|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飞卢小说手机版| 广告招商

All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北京创阅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京B2-20194099 京ICP备18030338号-3 京公安网备11011202002397号 京网文〔2022〕3848-114号

飞卢小说网(8c.5aimc.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通190302号)

RSS 热门小说榜
小说页面生成时间2025/8/4 13:15:49
章节标题
00:00
00:00
< 上一章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