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桂加白术汤方
原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1.附子三枚(炮,去皮,破):附子是一种有毒的中药材,但经过炮制后,其毒性大大降低,同时药效得以保留。炮制通常包括加热处理,以破坏部分有毒成分。去皮和破则是为了进一步处理药材,使其更易于煎煮和有效成分释放。附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气虚脱、四肢厥冷等重症。
2.白术四两:白术是健脾益气的常用中药,具有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的作用。在方剂中,白术常用于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以及治疗水肿、虚劳等症状。
3.生姜三两(切):生姜具有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切片有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煎出,同时生姜的辛辣味也能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
4.甘草二两(炙):甘草是一种常用的调和药,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的作用。炙甘草则是将甘草炒制后得到的,其药性更为温和,补益作用更强。在方剂中,甘草常用于调和诸药,减轻药物毒性,增强药效。
5.大枣十二枚(擘):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擘开则是指将大枣掰开,以便煎煮时药效的充分释放。在方剂中,大枣常用于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气血两虚等症状。
这组药材组合在一起,用于治疗中医所说的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等病证。然而,请注意,中药的使用应遵循中医理论,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原文: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这句话描述的是中药的煎煮和服用方法。首先,将上述五味药材(附子、白术、生姜、甘草、大枣)放入六升水中煎煮,直至药液浓缩至二升。然后,去除药渣,将药液分成三份,分别在适宜的温度下分三次服用。
接下来,“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这句话描述的是服用该方剂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初次服用后,患者可能会感到身体有麻痹感,这是药物在发挥作用的表现。大约半天后再次服用,当三服药都服用完毕后,患者可能会感到头目眩晕,仿佛被蒙蔽了一般。这时请不要惊慌,因为这是药物在逐除体内水气时产生的正常反应。
“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这句话解释了上述反应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附子和白术这两味药,具有温阳散寒、燥湿利水的功效,它们共同作用于皮肤肌肉之间,逐除体内的水气。当水气尚未被完全逐除时,就会产生上述的麻痹和眩晕反应。为了缓解这些症状,并增强药效,可以在原方剂中加入桂枝四两。桂枝具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能够加强附子和白术的作用,促进水气的排出。
原文: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医方剂运用中的灵活变通,即“一方二法”,以及针对不同病情和体质调整药物用量的原则。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这段文字的含义。
首先,“此本一方二法”指的是这个方剂原本是针对一种病证设计的,但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用药方法。这里提到的两种方法是:如果患者出现大便硬结、小便自利的症状,就应当去掉方剂中的桂枝;而如果患者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则应当加入桂枝。
接下来,“附子三枚恐多也”是对附子用量的一个提醒。附子是一种有毒的中药材,虽然经过炮制后毒性大大降低,但用量仍需谨慎。这里提到的“三枚”可能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偏多,特别是体质虚弱或产妇等人群,应当适当减少附子的用量,以避免不良反应。
这段文字还强调了中医方剂运用中的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反应,灵活调整药物的种类和用量。这种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能够针对不同患者进行精准治疗的关键所在。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等体征,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对于同一个方剂,可能会因为患者的不同表现而做出适当的调整。这种灵活变通的治疗方式,使得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