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改革官制
隋炀帝改官制,增设殿内省,与之前已有的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共同成为五省。隋炀帝还增置谒者、司隶二台。分太府寺为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并都水监,总为五监。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共同组成十六府。[61]
大业律
大业三年(607年),杨广颁《大业律》。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炀帝即位,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凡五百条,为十八篇。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诏施行之,谓之《大业律》。”
后来杨广对外征讨、对内穷奢极欲,赋税征敛繁多。有关部门都按照时限胁迫百姓,只求能完成任务,刑法典章都被远远抛弃,贿赂公行,穷困百姓无处申诉,只能聚集成为盗贼。杨广就改为制定严厉的刑罚,诏令天下盗窃罪以上,不论罪行轻重,不必等待上报朝廷,都处斩。百姓转而相互聚集,攻打城邑,诛杀惩罚也没能禁止。杨广因为盗贼不能平息,就更加施行酷烂的刑罚。大业九年,又诏令做盗贼者没收其家眷与财产入官。从此各路盗贼大规模兴起,各郡县的官长又作威作福,对人的生杀任意而为。到杨玄感造反,杨广诛杀他,株连到九族。其中尤为严重的是,施行车裂、头悬挂示众的刑罚。还有凌迟处死、并且用箭去射,命令公卿以下臣僚碎割其肉而食。百姓怨恨叹息,天下大乱。[62]
迁都洛阳[63-67]
汉魏洛阳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于是杨广另选地质,重新营建洛阳,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洛阳的工程。[68-70]
当初,杨广登邙山,观伊阙,说:“这不是龙门吗,自古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城?”仆射苏威回答说:“自古非不只,只是等待陛下。”杨广非常高兴,于是讨论在此建都。仁寿四年,杨广诏令杨素、宇文恺营建东京,大业二年,新都城建成,于是移居。其宫城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穿过都城,有河汉之象,东边距离旧城一十八里。[71]
杨广时期修的东京[42]没有外城,只有短垣。后世武则天时期才建造了外城。[44]
杨广迁都洛阳一事,并非完全出于荒淫逸乐,而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72]
军事
征吐谷浑
吐谷浑汗国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国家。始祖是辽西鲜卑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吐谷浑与慕容廆不和,率众西迁,最后在青海一带定居。吐谷浑于329年建汗国,典章制度类同晋制,风俗与柔然、突厥相似。
大业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请求援军。杨广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逃亡。此战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隋廷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但是,同一年,杨广派伏顺去管理,却不能到达而返回。随后,吐谷浑返回故地,并进攻隋朝河右,隋朝无力防御。[73]随着这次征伐,隋朝长安诸县及西北诸郡,都要转输塞外,每岁钜亿万计;经途险远并且遭遇寇盗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没有到达的人,郡县都会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业,隋朝西半部先穷困了。[74]
征林邑
大业元年(605年),刘方征林邑,击败林邑王,到达马援铜柱。隋朝没有在林邑建立统治,就返回了。班师后,林邑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十之四、五,主帅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75]
征契丹,大宴突厥
大业元年(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句丽交易,率军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备。韦云起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
大业二年(606年),东突厥启民可汗入朝时,杨广招集全国乐人招待他。隔年杨广到榆林,令宇文恺作大帐,邀请启民可汗及契丹、奚、霫族族长参加大宴并看散乐,隋炀帝还赠送大量丝织品。[76]
然而隋朝后期突厥崛起,大业十一年(615年),突厥始毕可汗率军将隋炀帝包围在雁门。[77]隋炀帝造成隋末大乱,突厥崛起空前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突厥,隋朝中原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也臣服于突厥,被纳入突厥的势力范围。突厥达到“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78][79]
征流求
杨广于大业三年(607年)和大业四年(608年)两度派朱宽前往流求,务求“慰抚”该国,但流求不从。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击杀其主渴刺兜,俘男女一万人,立即返回,隋朝没有在琉球建立过统治。在隋军征战期间,流求人曾到隋军当中,进行贸易活动。[80-81]
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地跨鸭绿江两岸,位于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和朝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古称辽东,很早即入中国版图,后被高句丽占据。
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又攻隋的辽西。杨坚派大军三十万攻高句丽,后因士卒多病,高句丽亦遣使谢罪,遂罢兵。
杨广即位后,又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另调民夫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肤溃烂,腰以下生蛆,死者甚众。
高句丽坚守各座城池,隋军无法攻下,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战舰绵延数百里,走海路进攻。[82]来护儿选拔精甲四万,到达平壤城外,中埋伏而惨败,士卒逃回的不过数千人。[83]开战前,杨广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使得隋军在战场上很被动。隋将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先派人驰报远在后方的隋炀帝,这就延误了军情。高句丽的军队也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和反击。就这样5个月过去了,杨广没拿下辽东城。[84]三十万五千隋朝陆军渡辽攻高句丽,也遭到惨败,逃回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也丢失殆尽。[85]
隋军虽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后却大败而还。
大业九年(613年),第二次进攻高句丽。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
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进攻高句丽。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杨广就此撤军。
进攻高句丽的战争,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由于农村中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引发了大规模隋末农民起义。
经济
隋代所开的运河其实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或是疏浚前代留下的运河。[86]杨广所开凿的运河其实是利用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旧河道,加以疏浚。[87]
杨广下令调征河南、淮北诸郡人民百多万人修通济渠,西段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阳渠故道,东段走汴渠故道入淮水[88],他还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人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自山阳至杨子入长江,渠宽四十步,两旁皆筑工整平坦的御道,夹种杨柳。从长安到江都,修建离宫四十多座。接着,他派人到江南造龙舟和杂船数万艘。而后,杨广又下命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89]后统名为隋朝大运河。
在杨广以前,如曹操、邓艾、桓温、刘裕,对河淮交通,均常施力,隋炀帝以后,如唐如宋,亦须时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隋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其过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历史,别方面则根于事经创作便可享成之依赖心理。[90]
杨坚曾于开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
仁寿四年(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业元年(604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阳渠故道、汴渠故道为通济渠,同年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大业四年(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89]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代江苏镇江)到达会稽(现代浙江绍兴)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代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朝大运河以会稽、洛阳、涿郡为三点,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汴河)、永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元、明、清时期,朝廷再修大运河的时候,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杭绍,不再绕道洛阳。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会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世元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京绍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文化
科举争议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真正成型于唐朝。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大业二年(606年),杨广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有一定区别。[91]
杨广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说杨广优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品质而不是文才。炀帝时还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至大业三年(607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大业三年(607年),杨广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
大业五年(609年),杨广又下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群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但对于隋朝是否开创进士科,是否开创科举,历来有争议,薛登、杨绾、杜佑、刘肃等那一再明确说“炀帝始建进士科”,陈直根据1902年洛阳出土《隋北地太守陈思道墓志》,认为进士科始于大业元年。
根据隋文帝、隋炀帝的诏书,隋朝仍然是让五品以上官员推荐人,没有允许平民“投牒自进”参加,并不具备科举的本质与主要特点,反而在实质上仍然是察举制,在实质上与汉朝的察举制一样。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朝。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实行的实质却仍然是察举制,具体见研究过科举制的历史学家何忠礼的《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金铮的《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历史学家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92][93]何忠礼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94]
飞卢小说网声明
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飞卢坚决抵制淫秽色情,涉黑(暴力、血腥)等违反国家规定的小说在网站上传播,如发现违规作品,请向本站投诉。
本网站为网友写作提供上传空间存储平台,请上传有合法版权的作品,如发现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feiying@faloo.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作品并对上传人作封号处理。